看看中国近代史那些风云变幻,宋美龄绝对算得上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。
她一辈子跨越了三个世纪,在那满是男人的政治场上也是个挺亮眼的人物,外界对她的评价其实一直是五花八门的。
在各个历史阶段,宋美龄所受到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,差别挺大的。
在那浩瀚的历史长卷里,她凭借丰富的经历和难以预料的命运,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。
她被称为“第一夫人”,在抗战期间显示出了出色的外交才华;可是,偏偏是她,在与美国打交道时,却也流露出在政治圈里的冷淡心态和对名利的强烈渴望。
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,宋美龄逐渐被岁月冲刷成一位老妇人,临终前,她还留下一句遗言,感叹“痛恨政治,却无法摆脱”。
宋美龄出身于上海的一个富裕商人家庭,虽然当时局势挺复杂,但因为家境优越,加上父母的教育理念,她和姐姐宋庆龄才十岁左右就一起去了美国留学。
正因如此,她在流利掌握英语的同时,也逐渐在思想上向西方倾斜了不少。
到了1927年,宋美龄跟蒋介石在上海办了婚礼。这场婚礼明显带点政治色彩,不仅让宋美龄成为了“第一夫人”,也正式让她站在了政治的舞台上亮相。
说起让宋美龄在外交圈里出名的事儿,还得回头看她在民国政府外交方面的表现,特别是1942到1943年这七个月,她那次访美的行程,真是让人记忆深刻。
在《论抗战后期宋美龄对美外交的局限性》一文中提到:
就像当时美国的一篇评论说的:“不断的掌声、欢呼和好评,说明中国的第一夫人已经打动了不少人,让他们倾心于中国。”不过实际上,宋美龄的访美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想的目标,也远没有蒋介石所期望的那么理想。
其实,早在西安事变的时候,像《纽约时报》这样的西方媒体对宋美龄的报道特别赞赏她的各种行动,还给她贴了不少“美国标签”。
在《申报》和《纽约时报》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中,关于宋美龄形象的塑造,确实也提到过这一点。
《纽约时报》的报道还特别突出体现了宋美龄身上的美国印记,主要集中在她的留学经历和基督教信仰这两点上。
相比《申报》,《纽约时报》在描述宋美龄当时的情绪上花了更多篇幅,还特别强调了她在此事中的关键作用。结合宋美龄的童年经历可以发现,虽然是个东方女性,但她身上确实带有浓郁的西方气息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她之后访问美国打下了基础。
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,美国立马卷入了抵抗法西斯的全球战斗中。而美国的加入也让这场全球性大战出现了全新的局面。
不过,尽管如此,中国依然处境艰难,尤其是日本在袭击珍珠港之后对中国发起大规模进攻,这就让中美合作变得格外重要,起到关键作用。
在这紧要时刻,罗斯福还专门在信中提到,希望宋美龄能尽快来访美国。
跟现在繁荣的模样不一样,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处在水深火热当中。这次宋美龄去访美,基本上也注定要被牵着走、受限制。
除了这些,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问题严重到让美国政府都犹豫不决。在那篇《论抗战后期宋美龄对美外交的局限性》里是这么写的:
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不仅在国内被人骂得哄哄响,在国际上也屡屡被批评。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对此评价说:“它变得如此腐败无能,毫无人民的信任,哪怕再怎么努力改革,也很难看到希望。就算没有共产主义运动,恐怕也会引发另一场革命。”
正因为国民党政府严重腐败、战斗消极,再加上蒋介石大规模地清除异己,导致中国内部难以凝聚共识,而美国的对华援助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虽然宋美龄在美国那边的名声还不错,可是她去美国的行程还是得听蒋介石的指挥,国民党政府暴露出来的问题,也都变成了影响访美成功的障碍。
在宋美龄访美的期间,刚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奋力抵抗日军的英勇行动,也早早被像埃德加·斯诺之类的西方记者们所记录下来。
说到中国当下的局势,特别是那场浴血奋战,宋美龄在美国几乎没怎么提起,更没对美国人期待的蒋介石政府的民主改革作出承诺或者展望。
都说弱国无外交,当时的中国本身就挺难熬,国民政府的这些动作反倒可能让局势更复杂一些。文章里还提到:
她(宋美龄)的宣传重点就是想帮国民政府争取更多实际的利益,根本不提中共英勇抗战的事儿,还趁机为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做粉饰。那时候,已经有不少懂得中国局势的人觉得,宋美龄努力掩盖的这个抗战中的政府出现了许多让人失望的情况。
由此可以看出,虽然这次宋美龄去美里头确实有一些收获,但她这次访美的真正目标和背后思想,更多的是出于利益考虑。这种以功利为出发点的心态,也让抗战的路走得更难一些。
解放战争一结束,蒋介石就败退到台湾,这时候那种功利心也就变得更加明显。有些文章提到,到了朝鲜战争快结束的时候,台湾当局还打算反攻大陆。宋美龄甚至曾经想借助美国的力量,用原子武器来反攻。
这样的说法不仅狠狠戳中了同胞们的心窝,也让她曾经的光彩变得越发暗淡。
后来,有些文章提到,像金门炮战这类事件,宋美龄曾两次谈到过用原子武器对大陆反击的想法。
总的说来,宋美龄作为蒋介石的夫人,在向美方游说这事儿上,确实发挥了挺关键的作用。
凭借流利的英语水平和明显的西方思维,宋美龄也变成了蒋介石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。
身处这纷乱的时代,作为女性的宋美龄,多少带点无奈,但同时,她的政治立场又和民心所向背道而驰,这一差异也让人觉得不免刺眼。就这点儿原因,也成了她最终与姐姐宋庆龄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。
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名利场上,宋美龄从曾经妇女运动的领头人慢慢变成了西方世界关注的政客,因她与民众的想法背道而驰,大家对她的评价也逐渐变得不太好了。
作为当时的“时代精英”,她就在那滚滚红尘中不停地在他人的赞赏与批评之间穿梭。
快到老的时候,退出了政治舞台的宋美龄一直在美国呆着,直到她去世,也没有再回过家乡。
她的晚年,因为亲人的相继离开变得愈加孤单。尽管她的一生跨越了三个世纪,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变迁,但在那华丽的旗袍下面,留下的只是些许哀愁和遗憾。
长宏网-全国排名前十配资公司-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3-正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