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问你个问题,你觉得中国真的扛得住美国在东南亚这套阳谋吗?
越南带头,印尼紧跟,马来西亚也在动了心思。美国一边抛出零关税的橄榄枝,一边狠狠卡住中转链的脖子。这套做法看着像是在搞自由贸易,实则把供应链规则写成了美国优先的版本。
越南和美国签了新协议:美国产品出口越南零关税,越南出口美国产品收20%。第三国通过越南进美国,那关税直接跳到40%。用不着多高深的经济学知识就能看出来,这招根本不是在搞贸易便利,是把绕道这条路堵死了。
不夸张地说,这是美国一次阳谋式布局。如果这种模式被印尼、马来西亚照搬,中国商品出口路径会被层层封堵。东南亚国家再把这些美国产品贴上本地标签,加价卖回中国市场,照样比国内便宜。
你防不胜防。
我查了下数据,2023年中国进口牛肉287万吨,主要来源地除了巴西、阿根廷,就是澳大利亚和美国。现在美国在艾奥瓦州给农场主减负,一边喊着不驱赶非法移民工人,一边想尽办法把牛肉卖出去。背后逻辑非常简单:中国买得起,而且买得多。
但问题来了,这边中美关税协议7月9号就到期了,那边美越新政刚铺开。如果中美之间不能谈出点实际成果,美国产品的出口路径就可能全往东南亚倾斜。
这会形成一种新的路径:
• 美国商品通过越南、印尼等低关税通道进入周边国家
• 然后再经过包装、贴牌等合法操作返销中国
• 成本略高,但依旧低于中国本土制造价格
有人可能觉得这只是贸易技巧,但对于制造业密集型企业来说,这就是命脉问题。
莱克电器的营销总监杨越超说得很直白,他们出口链条80%都在越南,关税从30%跳到55%。为了活下去,只能找下游美国企业一起分担,或者干脆把中转链拉到欧洲。
可真要搬去欧洲,成本又是另一笔账。欧洲那套劳动力价格、生产效率、审批机制,哪个不是掐脖子的?
说白了,中国制造卡在了进也不是、退更难的位置。
有人说,那就干脆加强中欧合作。从王毅外长这趟欧行看,中国已经在铺路。
7月2号,一天安排四场会见,7月4号干脆加到六场。从德国的默茨聊到法国的马克龙,全程高强度走访,不就是为了谈中欧新路径?但欧盟这边也不是吃素的,一边跟中国谈,一边也在酝酿风险解除新规,心思多得很。
德国的工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,法国也想搭一程中国产能的顺风车,但他们要的是等价互惠,不是纯靠感情投资。
所以你说美国这套围绕东南亚构建的规则体系,是不是在下套?中国当然看得明白,也不是没法破。但问题是,不是谁都能像杨越超一样,有本事临时调转链条去欧洲。
还有个细节让我在意。
特朗普的儿子搞了一款总统手机,号称全美制造,售价499美元。结果刚上线就被打假。Purism公司CEO托德·韦弗一句话把它戳穿了:这工艺,这材质,怎么看都是中国造。
不只是打脸那么简单,这是赤裸裸地揭示了美国制造的真相:连一台手机都要靠中国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宁愿给东南亚零关税,也不愿开放中国通道。他们怕的不是低价商品,而是中国制造一旦畅通,自己就得彻底靠边站。
所以,不要小看这一次越南的动向,它不是孤立事件,是一个战略节点。
东南亚一直是中国产能转移的缓冲带,现在被美国盯上,用的是规则战,不是关税刀。一边给甜头,一边设陷阱,转移链条、拆解结构,逼着你做选择题。
但最尴尬的是,不选也不行。关税协议一到期,不是站队的问题,是被站位的问题。
这几天我看到一组数字:2024年前五个月,越南对美出口增长了14.7%,其中大宗商品来自外资企业,占比超过六成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,就是在越南设厂的中国企业。
也就是说,美国通过越南拿走了好处,中国企业背着高税继续卖货,最后还得被动做局中人。
我问了几个做出口生意的朋友,一个比一个沉默。他们不是不想改,而是真的没处改。新厂建起来得一年起步,订单流失却是分分钟的事。
你说这是不是阳谋?你能看到它的逻辑、路径、代价,但就是躲不开。
而美国现在打的算盘更清楚了:与其跟你硬碰硬,不如把你外包出去,再从你外包的那一层下手。
看起来他们在打牛肉、打手机、打供应链,实则是逼你做结构性让步。你生产,我控制路线。你出口,我设定标准。
这不就是一场规则战吗?
而你再回头看那台被打假的总统手机,它不仅仅是个笑话,更像是一面镜子:明明需要中国,却要摆出一副跟中国切割的架势。
现在关键是7月9号以后,特朗普的下一步落子会不会把这张东南亚牌彻底翻开。
如果他真带几十个企业CEO来反华,就不是搞贸易战这么简单了。
那时候你再看越南、印尼、马来西亚,可能就不只是样学样,而是有人专门教他们怎么学。
你说,到那时候,中国能怎么拆这局?
长宏网-全国排名前十配资公司-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3-正规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